影片改编自英国女作家维拉·布里顿(Vera Brittain)成书于1933年的同名回忆录改编,回顾了她本人在一战期间的生活经历,以及她走向反战主义的心路历程。片中布里顿本人由瑞典新星艾丽西卡·维坎德饰演,哈灵顿将出演她的初恋情人。
土耳其共和國建國僅僅97年,差不多為一個人短短一生的時間,而兩位強人總統:凱末爾及艾爾段,執政的時間就超過40年。他們一個是帶領土耳其走向世俗化道路的土耳其之父,一個是堅持固守穆斯林傳統的伊斯蘭弟兄,路線看似敵對,卻像兩個孿生兄弟,使用相同專制高壓的手法,鞏固他們對於權力的夢想。 這部紀錄片的拍攝意圖很直接,想要告訴世人,土耳其從哪裡來?也試圖釐清這個國家未來將走向何方? 本片拉出一條歷史的軸線,穿透這個從古老帝國灰燼中站起的新興國家,打破觀眾先入為主的想法、提供一窺其全貌的嶄新視角。
克里斯·海姆斯沃斯亲身挑战六个人生中最严峻的考验,激发身体超能力与时光较量,探索健康长寿的奥秘。
本片是苏联纪录片导演,“电影眼”理论的创始人吉加•维尔托夫(Dziga Vertov)的代表作。电影主要拍摄于乌克兰的敖德萨市,摄像师是维尔托夫的哥哥米凯尔•卡夫曼(Mikhail Kaufman)。影片主要分观众入席、城市黎明、人民的工作与休息、体育运动和艺术实践几部分,通过刻画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来呈现苏维埃新社会中的一个理想城市。摄影师米凯尔•卡夫曼在拍摄的同时也出现在电影画面中,首创了“自我暴露”的电影形式。在这部具有里程碑性突破意义的纪录片中,维尔托夫首次使用了二次曝光、快进、慢动作、画面定格、跳跃剪辑、画面分割等前卫剪辑手法,并采用了仰角、特写、推拉镜头等新颖的拍摄手法,并制作了一段定格动画。
自梳 拍摄地点:广东佛山 作者:骆仪 录音:赖格贤 参展纪录 2010英国Exposures电影节 最佳纪录片提名 2010波兰Aspekty视觉人类学电影节 2010约旦短片节 2010印度马杜莱国际纪录片与短片节 2011印度国际女性电影节 2011土耳其国际Filmmor女性电影节 2011爱沙尼亚Worldfilm塔图视觉文化电影节 2011英国RTS皇家电视学会学生电视大奖 2011云之南纪录影像展 这是一个关于抉择的故事。清末民初,在二十几岁时,面临顺从父母之命还是立誓终身不嫁的选择,广东地区的不少女性都选择了后者。已立誓的姊妹帮她们挽起发髻,她们成为了“自梳女”。自梳女不做家庭妇女伺候丈夫和孩子,而是在工厂劳作半生,在养老院度过晚年,一生独立。如今,仍健在的自梳女大多年届九十。回首一生,她们的讲述里有骄傲、有孤独,但无悔:“那会儿时兴自梳!” 作者阐述 自梳女现象曾广泛存在于清末民初的广东地区,是经济发达、民风开放与传统观念多种因素杂糅的结果,在解放后消失。如今仍健在的自梳女已寥寥可数。作为在广东长大的女性,我从小听说“自梳女”的故事,一方面是要抓住最后的机会把这种独特的现象和她们的人生故事记录下来;另一方面,有感于当今社会仍然以婚姻状况给女性贴标签(如“剩女”),想要讲一个古老的故事引起一些思考。大部分“自梳女”识字有限,并不知道什么是女性主义,但她们的独立意识和自尊心非常强。而她们对誓言的坚守,到底是独立还是传统?是固执还是看透?这种选择是对是错?在生命接近终点时如何看待年轻时做出的选择?我在片子里问了许多问题,她们的回答要比我想象的简单得多,拍完后我却感到这些问题更难回答了。 骆仪: 八零后,曾于广东某报担任记者编辑数年,2009年赴英国伦敦学习纪录片制作,现居北京。 作品年表 自梳(2010)
山田孝之,35歲,是一名演員、電影製作人也是樂團主唱,開了一間公司,也當作家出書,而在這多采多姿生活的背後,是用很多的時間、很大的堅持及很多的努力所換來的。他出道不久,便以電視劇《水男孩》、《在世界中心呼喚愛》獲得人氣,首度主演的電影《電車男》也紅遍全亞洲。看似一切順遂的他,卻被媒體爆出私生子醜聞,讓他遭受許多抨擊,人氣不僅下滑,也因此得了憂鬱症。而山田孝之蛻變的分水嶺,就在30歲生日那一天。 「如果你拼命努力之後還有人來找碴,那只是他們在嫉妒。」 家人的一句話,成為他人生的信念,不管做什麼總是全力以赴,也不斷挑戰自己的極限,站在三十而立的人生分水嶺上,他努力不懈地「享受人生」,影片從他30歲時開始,花費五年共2045天的時間跟拍山田孝之,前後歷經許多大家熟知的作品,包含電視劇《黑金丑島君》系列、《勇者義彥》系列及《AV帝王》等拍攝花絮、為了求好心切錄歌到半夜的拼勁揭秘,以及他從演員轉作製作人所面對的困境與低潮,透過影像紀錄,觀眾得以近距離感受山田孝之的獨特魅力,一窺看似難以捉摸的他,最真實而坦率的一面。
耀眼的自然风光,奥斯卡奖提名导演:马库斯 依穆胡夫足迹踏遍全球,途径加利福尼亚州,瑞士,中国和澳大利亚,探寻濒临灭绝的蜜蜂种族。这是一次比以往任何有关蜜蜂主题的电影都更雄心勃勃的电影。 爱因斯坦说过:如果蜜蜂绝种,人类也活不过四年。蜜蜂的末日,已近在咫尺,大陆正用人手传播花粉!纪录片名导蛰伏多年再出手,全因家族是养蜂人,爱蜂如命。严可夫走遍四大洲,揭开蜜蜂不住消失的真相。自由市场大量生产的制动一开,生产线最底层的蜜蜂最受压迫,恶菌、杂交、农药、抗生素、人为迁徙,在在都极致命。先进摄影技术令我们身处蜂巢,鑽进蜂群,更见证蜂后空中交配。犹如蜜蜂主观镜诉说的一部动听警世的《摩登时代》,去年最令人期待的纪录片。 瑞士电影导演Markus Imhoof的纪实影片《比蜂蜜更多》(More Than Honey)用大量的实际素材探讨了蜜蜂死亡的原因。《比蜂蜜更多》(More Than Honey)于2012年8月11日在洛迦诺电影节首映影片之所以震撼,还因为它采用的原始素材有105小时之长! 此外,有些蜜蜂的镜头还是由迷你蜜蜂摄影器拍摄的
著名英国美食家Rick Stein这一次来到了上海,他在品尝地道上海菜的同时,还身体力行,走进渔村、老城区、海鲜市场,以一个英国人的视角,领略并解读了他眼中的上海文化。
于是风来了,风起于沙漠,终于我们的发际。亘古承载我们不安现状的风,来了,在多年前下过的那场雨之后。 于是风来了,从西方到遥远的东方,你牵着多年前用纸板造出一架飞机的小男孩的手。回去吧孩子,多年来天之涯海之角被风吹拂的岁月,我想用来跟你交换那些纸板。 你看见没有,我的在风中飞着的白发,那么苍老那么骄傲。跟我来,我要告诉你一个秘密,你看我在沙漠里有一把椅子,我坐着在夕阳里看风经过。如同儿时花园。 还好吗,那些东方母亲苍老脸上神秘安详的皱纹与沟壑,在风里。还好吗,射日的英雄与千年帝国永远藏在地底的兵马。而我是被故土放逐的。因为我看见人们看不见的东西。我孤独,我不知道我看见的东西是否真实存在。 但风还在吹拂,我是被风带来的,古中国的松树林玉露凋伤,我希望自己能空静如一个东方老者,但我不能,我见过太多的事,我见过雨,桥,天空,蝎子和火焰,我见过真实,虚幻和冲突,我大笑桀骜,天空如镜映在眼底。 我知道那个造纸飞机的小男孩就藏在我身后。从十岁到九十岁有八十年飞翔的梦可以做,我一点没浪费时间。 盘根错节的强大生命与爱啊,有一天强大帝国的兵马俑会苏醒起来大步前进并发出惊人声音,而我会对你挤挤眼睛说道,这么好的世间,只有我看见了。 风带我们来过。风也会带我们走。风知道我一生的秘密。有一天,他也会说给别人听。 --青衿 ---------------- 尤里斯·伊文斯 一位被上帝永久放逐的“飞翔的荷兰人”,被自己的祖国宣布为叛徒,被美国联邦调查局列上黑名单的纪录电影大师——尤里斯·伊文思。从13岁就开始拍摄电影,有“先锋电影诗人”之美誉。直到90岁完成令人震惊的封镜之作《风的故事》。世界哪里燃烧,他就把摄影机投到哪里去,并始终把镜头对准普通的人。20世纪的世界风云变幻几乎都在他的摄影机镜头里定格,化为影像史诗。 1984-1988年伊文思与罗丽丹多次来中国,拍摄他酝酿已久的纪录片《风的故事》。年近90的伊文思继续进行艺术探索,影片拍摄的几乎是被认为无法拍摄的事物。这是伊文思对自己几十年艺术生涯总结式的归述,融合了他早期的抒情性的电影语言,“直接电影”的手法,以及超现实主义的表达方法。影片的表现手法细腻,内容虽然抽象而又晦涩,但是富有想象力和启发性,受到人们的热烈称赞。此片是他的最后一部作品,于1989年初在巴黎举行了首映式。 ------------
Amidst the traditional pomp and circumstance of Filipino elections, a quirky people’s movement rises to defend the nation against deepening threats to truth and democracy. In a collective act of joy as a form of resistance, hope flickers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increasing autocracy.
“亲近聆听自然,当一个大地的孩子。”在秘鲁淘金热的高峰,一位拥有与水中神灵沟通能力的安地斯女人,试图运用她的力量,阻止矿业公司开发破坏这块被视为大地之母的湖泊。湖水的匮缺,对于务农维生的村民彷佛死刑。在南美洲各地,因开发而引起的环境抗争持续扩大,小人物对抗大财团,唤回初心是否可能?
电影带领观众领略水的别样之美和自然之力。影片采用少见的每秒96帧拍摄技术制作,真诚地提醒我们在地球最宝贵的自然环境面前,在自然巨大的力量,变化莫测的想法面前,我们根本不是对手。影片的主角是水,从俄罗斯贝加尔湖危险的冰冻水域,被飓风厄玛带到迈阿密,最后到达委内瑞拉壮观的安赫尔瀑布。导演维克多·科萨科夫斯基以令人惊叹的电影制作清晰度捕捉到水的多种特点。